沒有人不喜歡天資聰慧的孩子。清朝有一位學者,叫張履祥,寫了一部家訓,叫作《訓子語》。告誡人們:生個孩子,如果笨一點、純樸一點,倒可以放心,不用替他擔心太多。如果生下的孩子聰明伶俐,還真需要多擔一份心了。有人表示不理解,孩子聰明有什么不好?
有人統(tǒng)計過,從歷史上看,遭遇挫折失敗的十有七八是聰明孩子,純樸厚道的孩子占不到百分之二三十。這正是張履祥所擔心的:愚笨一點、厚道一點的孩子,做什么事都小心謹慎,不敢輕易做壞事,少惹事,不惹禍,倒是一生平安。那些仿佛很聰明的孩子,多舉止輕狂,父母又嬌慣,做事缺少恒心,三分鐘熱情,又自視清高,一件事很難堅持,很難善終。
天資聰慧,是一大優(yōu)勢。如果憑借天資聰慧的優(yōu)勢,放棄學習,拒絕學習,或者不認真學習,不刻苦學習,就會被相比天資不如自己的人反超過去。孩子聰明,卻不能用來炫耀,如果家長老是夸孩子,別人也會附和你,跟著夸獎孩子,在孩子還不會明辨是非的年齡,這種優(yōu)勢,也許很快就會變成孩子的一種盛氣凌人,一種趾高氣揚,一種自以為是。孩子小,他不知道大人夸小孩總是夸大其詞,孩子卻當真聽,再和周圍的孩子一比較,感覺確實比別人聰明。你說他還會認真刻苦學習嗎?他還能做到不驕傲自滿嗎?這正是讓人擔心的地方。
張履祥擔心的,并不只是孩子,也擔心孩子的家長,孩子學習生活的環(huán)境。環(huán)境可以造就人,也可以讓人隨波逐流。在孩子“不能輸在起跑線上”的精英教育中,天資聰慧作為一種特質(zhì),不是加以保護,總是被“過度開發(fā)”;在家長“望子成龍”、“望女成鳳”的急躁心態(tài)下,一些孩子甚至還不會走,家長就要求孩子學跑。要求孩子不僅僅是跑,還要快跑,還要跑在別人前面去,把別人遠遠甩在身后;結(jié)果是這也學,那也學,最后貪多嚼不爛,這也沒有學好,那也沒有學成。多而不專,學而不精,反而不如“笨一點”的孩子。
有專家表示,不懂教育的人,任意提前教育的年齡,卻不知道學齡前的學習是事倍功半,費了很多年,孩子學得很苦,記下一兩百個漢字,學了幾句英語,一旦進入入學年齡,別人的孩子雖然沒有學這些,從零起步,似乎存在差距,然而這個差距往往在一年之內(nèi)就會消失,大家追平了。此時如果你明白張履祥的擔心,加以注意,還為時不晚,就怕頭腦中形成孩子天資聰慧的定勢,走不出來;傲視的個性,改正不過來;那樣將可能慧毀掉孩子的一生。
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名篇《傷仲永》的警示言猶在耳,方仲永天資好,卻不重視再學習,最終導致江郎才盡,褪色為泯然眾人。所謂“聰明反被聰明誤”,講得就是這個道理,宋代詩人蘇軾在《洗兒》一詩中寫道:“人皆養(yǎng)子望聰明,我被聰明誤一生”。今天,我們不能再做這樣拔苗助長的傻事。